close

          第四章 台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 第四章 台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 一.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所謂南島(Austronesia)是由兩個希臘文字的字根Austro與nesia所合組而成,前者意為南方,後者意指群島。「南島語族」就是生活在亞洲大陸南方島嶼群上,使用的語言被歸類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的民族。 二.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 語言學家根據語彙、字源,將世界上萬種語言大致分為十餘個主要語系,例如漢民族及藏族屬「漢藏語系」,歐美國家、印度及大陸新疆的語言屬「印歐語系」,大陸東北及日、韓屬「阿爾泰語系」,而在台灣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島國則屬「南島語系」。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認為,在各種不同的次南島語言中,台灣島上的南島語可能最先由共同的原南島語語根分離,至於其他的現代南島語則被歸類為「馬來玻利尼西語」(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來和台灣南島語區別,但後者也是出自台灣散播到菲律賓後,再往外擴散到所有南島語族區域,因此近代已全稱為「南島語系」,是世界上語言種類最多的語系(約一千二百多種),全世界南島語族到目前為止,估計約有有三億多人口,同時也是地理分布最廣的語系;東起南美洲西岸的復活節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北達台灣。 使用南島語系的區域包括台灣、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達加斯加、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利尼西亞等各地島嶼的語言,外加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語、中南半島上越南與柬埔寨(舊稱高棉)的占語和泰國的莫肯語(Moken/Moklen)。(一說不含澳洲,亦有說澳洲原住民的語言亦應歸入本語系之內) 南島語系地理分布圖 資料來源:http://www.iov.org.tw/taiwancu 信用卡代償lture15.asp 整個南島語族在語言上的分類,基本上可分為東、西兩區。從關島、新幾內亞下來,以西的稱為西南島語區;以東的稱為東南島語區。 西南島語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舊稱印度尼西亞(Indonesian),後稱Hesperonesian。 東南島語區:東區大洋洲 (Oceanic) 在地理上又分為三個地區,中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和東太平洋的玻利尼西亞(Polynesia)三群。 臺灣地區:有的學者把它併到西南島語區,而有的學者把它獨立出來成為北區,因台灣保存最多古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的特徵,語言紛歧度也最高,在地理上它也最靠北端。 另根據《民族語》(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的分類,「南島語系」分為兩大次語系,一個叫做「台灣南島語」(Formosan languages),另一個叫做「馬來-玻利尼西亞語」(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前者可以再分成泰雅語(Atayalic)、排灣語(Paiwanic)、和鄒語(Tsouic)三大系統。後者則分成「中東部馬來-玻利尼西亞語」(Central-Eastern Malayo-Polynesian)、「西部馬來-玻利尼西亞語」(Western Malayo-Polynesian)。 三.南島語族的起源: 有關南島民族的來源,各學科的學者曾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與證據來加以推論。例如有的學者根據文化的特質來證明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國大陸華南一帶;有的學者根據語言古生物學的證據推論出中南半島、東南沿海一帶,以至臺灣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也有的學者根據詞彙統計法與語言分布之紛歧情形而提出起源地在新畿內亞、美拉尼西亞、臺灣和蘇門答臘等幾個可能性。 有關南島民族起源地的各種學說: (一) 柯恩 (Kern 1889) 的中南 租房子半島學說   荷蘭學者柯恩從植物群及動物群著手,整理比較各地區的一百多種南島語言,獲得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其所得到的古南島語中,有關植物的語詞都是熱帶的植物,包括甘蔗、椰子、香蕉、竹子、籐、林投、薯蕷、蕁麻、芋頭、魚藤等,而古南島語有關稻米(包含稻、米、旱田)的詞彙,卻是東部大洋洲的南島語言所沒有的,所以他認為古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在熱帶地區、在亞洲東部。   在動物名稱上,整個南島區域對於一些海生動物都使用相同的名稱,如鯊魚、烏賊或章魚、龍蝦或蝦、海龜等等。另外,古南島民族也是一個航海民族,包含有船、帆、船槳等詞彙,這也是這個民族能分佈在這麼個廣大區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南島民族普遍有一個慣用的相對方向的語詞:「向海」與「內陸」。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應該是居住在沿海的陸地,一邊靠海,而另一邊應有相當遼闊的幅員,而不是在四面都有海的島嶼上。 根據以上種種證據,柯恩推論:占婆 (Champa,在越南中南部)、中國與越南交界處、高棉(柬埔寨)、以及沿海的鄰近地區,很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原居地。他的論證方法和主要證據即使在今天仍然非常有參考價值。從柯恩之後學者所提出古南島語族起源地的看法大都只是局部的修正,略向北移到華南沿海一帶或臺灣。 (二) 歐追古 (Haudricourt 1954) 的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學說   法國語言學家歐追古則認為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是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介於海南島和臺灣之間。這個區域比柯恩的中南半島學說更靠北一些。歐追古的理由主要有二: 1、南島語言最歧異和存古現象最多的區域在這個地方(臺灣是三大分支之一)[1]。 2、南島語言和華南、北越、海南島等地的各種語言有關,這種關係可能是親屬的或是移借的?酒店經紀C 他也分析了馬來和印尼等地的南洋群島語言,但那些地方語言的紛歧性都達不到原始居留地的條件。近來考古學家張光直 (1987)的看法和歐追古相近。 (三) 施得樂與馬爾克 (Shutler and Marck 1975) 的臺灣學說   施得樂與馬爾克根據語言與考古的資料以及對於這些資料的解釋,再加上戴恩的語言分布與遷移學說,施氏與馬氏得到以下的結論:傣[2]、Kadai[3]、南島語族的共同母語的起源地在華南與中南半島北部一帶(大約10,000 B.C.)。9,000 B.C. 之後從母語分裂的一支,也就是古南島民族,可能就已遷移到臺灣。 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有三種可能:a.臺灣,b.南洋群島,c.其他地方(例如華南)。施氏與馬氏認為臺灣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可能性較高,理由有二: 1、臺灣燒山林開墾的時代最早而且有繩紋陶文化的傳統。 2、離大陸傣與Kadai語區最近。 總而言之,根據考古的證據、南島語最紛歧的地區以及地理上最接近相關(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區,都顯示臺灣為古南島民族起源地的最佳選擇。安索 (Anceaux 1965) 也曾做過類似的推論:只要能證實南島語與Kadai語的親屬關係,就「更可能使臺灣成為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四) 白樂思 (Blust 1985) 的臺灣學說 美國南島語言學者白樂思直指古南島民族的老家就在臺灣,而整個南島民族就是從臺灣開始擴散的。他的論證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 1、臺灣地區的語言佔整個南島語系四大分支的三支[4],顯示這個地區語言紛歧度最高,也最有可能是原始居留地。 2、最新的語言資料顯示古南島民族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動植物群都見於臺灣島上。白樂思認為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大概在溫帶,而不是柯恩所說的熱帶地區。 考古學家貝耳悟得 (Peter Bellwood 1991) 近年來也都支持這個學說,這也是最近幾年西方最盛行的?房屋出租﹛C (五) 凌純聲的中國大陸學說   凌純聲 (1950, 1953) 先後發表的兩篇文章都指出臺灣南島民族來自中國大陸,也就是古史所載的「百越」和「百濮」民族。 他認為臺灣南島民族並非如鳥居氏所說新入的馬來系,而是在古代與原來廣義的苗族為同一民族,居於中國大陸長江之南,屬於同系的越濮(或越獠)民族,今稱之印度尼西安或馬來族。 越濮民族在大陸東南沿海者,古稱百越;散處西南山地者稱百濮。臺灣南島系屬百越,很早即離開大陸,遷入臺灣島,後來與外隔絕,故能保存其固有的語言文化。其他留在大陸之越濮民族,則與南下漢藏系文化的諸族(漢、泰、苗、傜、藏、緬等族)混合,有的同化,有的雖習用其語言,但仍保有許多東南古文化的特質,如南島民族的紋身、缺齒、拔毛、口琴、貫頭衣、腰機紡織、父子連名、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崖葬等,多能找到。 凌純聲先生主要根據文化的特質與古史的記載,特別是第三世紀初葉三國時代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一書的內容,來證明「臺灣南島語族與古代閩越人是同一文化系統的民族。 (六) 戴恩的西新畿內亞學說   戴恩 (Dyen 1965) 出版了一部專刊「南島語言的詞彙統計分類」。比較研究的結果,他發現有三個地區語言最紛歧:(1) 新畿內亞──美拉尼西亞區,(2) 臺灣,(3) 蘇門答臘及其西岸的島嶼。其中尤以新畿內亞──美拉尼西亞區所包含的語言總數最多,因此詞彙統計法的證據指向這個地區語言最紛歧,也可能就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Dyen 1971a )。    戴恩進一步指出,許多學者深信東新畿內亞與美拉尼西亞的語言是屬於一個大支系,也就是大洋洲東部南島語支系的一部分。這一來,語言最紛歧的地區就在西新畿內亞及其附近的地區,因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也就在這個地方。 上述有關南島民族?辦公室出租漕虓翩A學者儘管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可以歸併成兩大類:第一類認為來自亞洲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包括臺灣;第二類認為來自南洋群島。而多數學者主張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包括臺灣本島,極少數主張來自南洋群島,特別是新畿內亞,目前還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四. 南島語族的擴散: Bellwood(1997)根據許多語言學家的說法,認為南島語族最終的原鄉可能是在南中國大陸。最早的南島語族遷移到台灣之前,在那兒發展成不同的南島語,我們將這些語言復原成所謂的古南島語(亦即現今所有南島語的祖源)。大約在六千年前移植到台灣。之後,一波真正的南島語的擴散似乎就此展開了。 一群藉由獨木舟散佈到菲律賓本土和印尼北部(馬來群島北部); 往東到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關島)的馬里亞納群島。經由美拉尼西亞到東加和薩摩亞(西部的波里尼西亞);向南到波羅洲,蘇拉維西和爪哇。年代最晚的是馬達加斯加島(約在A.D.700)和紐西蘭(約在A.D.800)。南島民族大約在五千年前從臺灣開始擴散,擴散的時間不是很長,共約只花了一千多年,就已擴充到大致像今天這麼廣大的區域了。 依據南島語言學者的研究,古南島語系民族是在亞洲大陸和侗傣語系(或稱壯侗語系,也就是Tai-Kadai Language Family)民族分家之後,遷移到台灣,大約過了一千多年開始分化,向東南亞、南太平洋逐漸擴散,但後來又有小部分族群北上回到台灣。另有學者進一步推測,台灣的南島語族並非同時渡台,而是至少分五批遷移:最早來的是泰雅族、鄒族,時間大約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最晚的雅美族,則在500年前才從菲律賓的巴丹島移居。 而台灣地區很可能就是南島語族遷移的第一站,之後在台灣發展成許多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同時也有部分南島語族再度由海外遷入台灣。這些南島語 591族,受到某些因素的驅使,遠離故鄉,先後來到台灣開發他們的新天地,繁衍子孫,發展出多樣的文化,並成為今天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型文化。 由於台灣恰巧位於海洋和大陸板塊交接的地帶,地形變化劇烈,形成豐富的地理環境,因此從不同故地、於不同時間,先後來到台灣的古代民族,在不同的環境裡,建立自己的生活領域,發展自己的文化,創造出台灣多樣而豐富的南島文化。 五. 台灣的原住民族: 臺灣高山族和平埔族都屬於南島民族 (Austronesian)。臺灣南島民族在本島上居留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根據比較可靠的人類學的各種證據,他們最早遷移到本島居住的大約在五、六千年前,有少數族群可能較晚才遷移而來。他們有的早就在山上定居(即所謂的"高山族"),有的在平原上定居(即所謂的"平埔族"),這是在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來台之前他們就已如此。其實,根據考古學的證據,幾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臺灣島上活動了,如臺東長濱文化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遺留,臺南"左鎮人"就是約二萬年前的人骨化石。可惜目前還沒人知道那些是屬於那一種民族。 陳奇祿教授認為現存台原住民族移入台灣的時間如下: A-最早可能是泰雅族和賽夏族,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移入台灣(即距今約五千年前)。當時也許還是先陶時期,也許是原居地無陶器的製作,所以他們一直不製作陶器。另一顯著的特色是紋面風俗,男子紋面需有獵首的經驗,女子則需善於織布,才有紋面的資格。 B-繼泰雅族和賽夏族之後移入台灣的,可能是中部山地的布農族、邵族和鄒族,這三族的移入可能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即距今約三千年前)。 C-再晚約一千年(公元前後),在東南亞一帶巨石文化興盛的時代,有南部山地排灣群諸族,即魯凱族、排灣族和卑南族的移入,這些族群有類似中國周代的 好房網階級社會制度。頭目階級、士族階級和平民階級,都是世代承襲。理論上,頭目就是地主,因此平民耕作土地,應向頭目納租,頭目也就相當富有,享有華屋美服,此外亦享有持有古陶壺、飾用木雕品、紋身等權利。換句話說,排灣群諸族的貴族階級不但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同時也享有藝術上的特權,這也許是成就木雕和織繡藝術發達的原因。 D-東部阿美族移入較晚,可能是公元以後了(公元600年-900年間),這一年代的推定是根據其文化與菲律賓金屬器文化相似得來的。阿美族的特色在於其母系社會制度,也就是家系和家產由女嗣繼承,婚姻以招贅為主,在家庭生活和親屬關係上,母系親屬佔有優勢,然在社會生活和部落政治上卻以男性為中心。 E-達悟族移到蘭嶼最晚,可能在唐宋之間,由於居地孤懸海外,保存原始文化成分特別多,其社會組織為「漁團組織」,其社會權威則為「長老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達悟族的環境雖不豐裕,但卻有頗為可觀的藝術,他們在屋柱、拼板舟上刻劃文樣,相當美觀。 早期台灣的原住民是以部落單位,並無族系之分,外來的人為了分辨他們,而給予名稱,加以歸類。對台灣原住民的分類,先後有黃叔璥(清),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1899),鳥居龍藏(1910),日本殖民政府番務課(1911),森丑之助(1912b),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1935),鹿野忠雄(1939)、衛惠林(1972)等學者做過分類。1913年日本政府採森丑之助的意見,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將當時的原住民族分成七族,最先作九族分類的,則是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台大人類學系的前身)的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和馬淵東一[5]。他們在合著的《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1935)中提出這種分類法,其後國立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以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乃至於山地行政方面也都相繼採用。 酒店打工 而對台灣原住民的稱呼,自清朝入據台灣之後,用漢文化角度、以漢化程度的不同而將當時的原住民分成未歸化的「生番」、已歸化的「熟番」,和介於生番與熟番之間的「化番」。日人統治台灣時,把大多居住於平地的熟番概稱為「平埔族」,而生番則相對性的以「高山族」或「高砂族」來稱呼。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台灣原住民統稱為「山胞」,基於行政上的管理,又將山胞區分為住在平地的「平地山胞」和住在山區的「山地山胞」。學術界對台灣原住民的稱呼,則有「土著族」,「南島語族」等用法。 1984年「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成立之後,「原住民」[6]這個名詞才逐漸為國內民眾使用。隨著社會潮流的腳步,原住民這個詞彙逐漸受到社會大眾認同,1994年4月10日,前總統李登輝在「原住民文化會議」開幕致詞之中,首次代表官方使用「原住民族」一詞(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1)。此後原住民一詞成為官方與學術界的用語。「原住民」這個稱呼可以說是在台灣的南島語族對自己的自稱,有別於過去政府或是其他族群對於他們的稱呼,而且每一個族群或是部落,也在這個正名過程之中,重新思考自己具有的文化特色,與未來的展望。這是一個族群自主性的表現,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成長與意識覺醒的過程,不同文化的彼此尊重與理解。[7] 近年來,國內有許多人用南島民族這個名詞來替代「原住民」一詞,南島民族是由南島語族這個詞彙衍生出來的,強調彼此文化的共同性質,並且希望培養一種共同情感,也藉此將原住民的認同對象延伸到一個更大的群體。 目前政府所承認在台灣的南島民族有以下十三個民族: (一)泰雅族(Atayal;Tayal): 族名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人口約 褐藻醣膠有8萬1千多人。泰雅族為一父系社會,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織布技術發達,傳統上族人以織布技巧來評定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才能。喜好象徵血液、生命力、避邪的紅色服飾。有紋面習俗,男子紋面是英勇的表現,女子紋面代表織布的本領。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 (二)賽夏族(Saisiat): 族名意為「人」或「血族」。分佈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人口約有5千5百多人。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北賽夏因長期與泰雅族部落混居,受泰雅文化的影響強烈;南賽夏被客家聚落所環繞,與客家人接觸頻繁,文化表現明顯受客家人的影響。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氏族大都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作為氏族名號,如:風、根、日、章(樟)。祭儀活動以矮靈祭最為重要,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 (三)布農族(Bunun): 布農族的族名Bunun,是「人」的意思。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兩側,主要在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的桃源、那瑪夏[8](三民鄉)兩鄉、以及台東縣的海端和延平兩鄉,分佈面積之廣僅次於泰雅族,人口約有4萬8千多人。布農族是典型的高山原住民,居住在一千至二千三百公尺高的地區,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海拔住地最高的一族,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年中祭儀活動以小米的播種、除草、及收割等過程為主要依據。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語:pasibutbut,一般稱為八部合音)就是在小米播種祭後,為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 (四)鄒族(Tsou): Tsou在鄒語是「人」或「人類」的意思。主要分部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辦公室出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yj93yjea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